编辑时间:2018-08-20 浏览量:14055次
渝中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大都市区,属重庆主城九区之一。地处在长江、嘉陵江交汇地带,由于两江环抱,形似半岛,又名渝中半岛。
渝中区作为重庆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商贸流通中心,别称“山城”、“江城”,巴渝文化、抗战文化以及红岩精神在此发源。
截至2013年12月31日,渝中区户籍人口630762人。截至2015年1月8日,渝中区幅员面积23.71k㎡(陆地面积18.54k㎡),管理11个街道(朝天门街道、解放碑街道、上清寺街道、南纪门街道、七星岗街道、菜园坝街道、两路口街道、大溪沟街道、石油路街道、大坪街道、化龙桥街道)。
渝中区作为全国文明城区,并获“中国爱心城市”、“市级环保模范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光荣称号。
2017年,渝中区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周朝,属巴国江州地域,为巴国国都所在地。
秦朝,置巴郡,属巴郡江州县地域,为巴郡和江州治所所在地。
从汉代至清代,区境先后属江州县、垫江县、巴县地域,为郡、州、路、府、省、县治所所在地。
中华民国时期,1929年正式设重庆市,渝中区境属重庆市地域;1935年,重庆市下设5个区,第一至第四区在渝中区境;1939年,重庆市下设12个区,第一至第八区在渝中区境;1942年,重庆市下设17个(陆上)区和1个水上区,第一至第八区和水上区的一部份在渝中区境;1946年,重庆市下设18个区,第一至第八区在渝中区境。在此期间,区境一直是重庆市政府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区境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以及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所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11月第一区改称市中区,为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行政)委员会、西南军区所在地,并一直是重庆市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1995年3月,市中区更名渝中区。
2006年6月7日,重庆市政府(渝府[2006]118号)批复同意渝中区将13个街道调整为12个街道。其中,撤销较场口街道、王家坡街道,设立石油路街道,调整6个街道行政区域范围,保留5个街道行政区域和街道办事处驻地不变。具体为:撤销较场口街道,并入解放碑街道;撤销王家坡街道,并入菜园坝街道、两路口街道;以原大坪街道的煤建新村、茶亭村、民乐村、石油路、金银湾、虎头岩和原化龙桥街道的九高路共7个社区设立石油路街道。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渝中区常住总人口630090人,其中:七星岗街道68872人,解放碑街道64629人,两路口街道51811人,上清寺街道55903人,菜园顼街道38380人,南纪门街道46862人,望龙门街道41358人,朝天门街道27338人,大溪沟街道66319人,大坪街道81658人,化龙桥街道15806人,石油路街道71154人。
2015年1月8日,重庆市政府(渝府[2015]3号)批复同意渝中区部分街道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望龙门街道,调整朝天门街道、解放碑街道、南纪门街道行政区域范围。具体为:将原望龙门街道的巴县衙门、白象街、二府衙、湖广会馆4个社区划归朝天门街道管辖,邮政局巷社区划归南纪门街道管辖;将朝天门街道的罗汉寺社区划归解放碑街道管辖;朝天门街道办事处驻地迁至解放东路189号(原望龙门街道办事处驻地)。调整后,渝中区辖11个街道。
渝中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处于北纬29°31′50″-29°34′20″、东经106°28′50″-106°35′10″之间,在长江、嘉陵江汇流处。渝中区东、南、北三面环水,西面通陆,为东西向狭长半岛。渝中区东、南濒临长江,与南岸区水域相邻;北面濒临嘉陵江,与江北区水域连界;西面与沙坪坝区、九龙坡区接壤。
渝中区位于新华夏系重庆弧形构造带,华蓥山帚状褶皱束和重庆平行褶皱束过度带的重庆复向斜部位,其构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晚期褶皱运动。构造形迹从东向西依次为:东西两侧分别为南温泉和观音峡紧密背斜,中部为重庆复向斜。
重庆复向斜由一系列近于平行的北北东向的平缓褶皱组成,由西向东有金鳌寺(化龙桥)向斜、龙王洞背斜、沙坪坝——重庆(解放碑)向斜、除沙坪坝——重庆(解放碑)向斜呈NE——SW向外,其余多呈NNE——SSW向展布,并向南转为SN向。区内褶皱均为缓倾没的平缓开阔式,轴部、翼部均由上沙溪庙组砂岩、泥岩组成,褶皱倾没角2~8°,岩层产状平缓,倾角3~6°。
渝中区属重庆平行岭谷区,以剥蚀构造地貌为主。地貌类型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控制明显,背斜一般隆起成山,向斜经长期剥蚀后形成丘陵。在长江、嘉陵江长期流经由上沙溪庙组砂岩、泥岩不等厚互层组成的平缓开阔褶皱地区,不断冲刷、侵蚀河床,在地壳相对上升期,河水下切,岸坡升高。在地壳相对稳定期,河水迂回侧蚀,使冲刷(侵蚀)岸岸坡变陡,常在冲刷岸形成高陡岸坡,在堆积岸堆积大量冲积物质。同时,在风化作用和重力地质作用下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发展,使产状平缓、有厚大砂岩盖层的软质泥岩斜坡出现高陡软基岸坡,如此交替进行,不断改变河谷形态,岸坡变高变陡形成了渝中特有的谷间剥蚀台地斜坡地貌。
区内地形最高点浮图关电视塔处,高程为389.1m,最低点为长江出境处的朝天门码头,高程约为167.2m。
渝中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热、秋长的气候特点。据气象资料显示,年平均气温17.6°C,极端最高气温42.2°C,极端最低气温-1.8°C;年无霜期341.9天,雾日平均30天——4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088.8mm,最大1518.7 mm(1916年),最小644.3 mm(1939年),主要集中在4~10月,且多呈大雨或暴雨,占年总降雨的85%左右,由于降雨集中,常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
渝中区河流属嘉陵江、长江水系,长江由南而流经测区,嘉陵江由西而东入境并在朝天门与长江汇合。长江在黄沙溪入境,往北流经菜园坝、朝天门出境。嘉陵江在化龙桥滴水岩入境,往东经李子坝、牛角沱至朝天门汇入长江。
渝中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大都市区,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主要矿产有铁矿、煤矿、粘土矿、石英砂岩等;植物资源以人工种植为主;动物资源以家畜为主。
截至2015年1月8日,渝中区共划分为朝天门、解放碑、上清寺、南纪门、七星岗、菜园坝、两路口、大溪沟、石油路、大坪、化龙桥11个街道。区政府在各街道设立办事处,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管理辖区事务。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渝中区常住人口为63.9万人,占重庆市常住人口的2.18%。男性为31.24万人,占总人口的49.58%;女性为31.77万人,占总人口的50.4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98.33。0-14岁的人口为5.84万人,占总人口的9.27%;15-64岁的人口为50.98万人,占总人口的80.9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19万人,占总人口的9.82%。
2015年末,全区户籍人口53.1万人,比上年减少1.2万人,其中男性26.2万人,女性26.9万人;年末常住人口64.95万人;城镇化率100%。
至2009年,渝中区户籍人口中,汉族人口为66.04万人,占总人口的99.28%;回族、土家族、满族、苗族、壮族、蒙族、彝族等37个少数民族人口为0.48万人,占0.72%。
区委书记:黄玉林
渝中区,属重庆主城九区之一,是一个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地区,基本没有农业。
2017年,渝中区地区生产总值(GDP)112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6年增长5.1%。地均GDP产出55.9亿元/平方公里;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70528元。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2.4亿元、1089.9亿元,分别增长1.0%、5.2%。二、三产业比例为2.9∶97.1,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99.4%。
2019年,渝中区地区生产总值(GDP)130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地均GDP产出64.8亿元/平方公里,位列全市第一;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96875.7元,位列全市第一。
2019全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22.2亿元、1179.1亿元,分别增长2.6%、5.2%。二、三产业比例为9.4∶90.6,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95.2%。
2019全年区域税收收入205.7亿元,下降1.2%,占GDP的比重为1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9亿元,下降9.7%,其中税收收入34.2亿元,下降9.5%,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1.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4.3亿元,增长4.2%。
2019年高端商贸业增加值283.2亿元,增长4.3%;专业服务业增加值242.5亿元,增长6.3%;文化旅游业增加值135.0亿元,增长5.3%;互联网服务业增加值96.8亿元,增长7.5%;健康医疗服务业增加值100.9亿元,增长2.3%。
2019年,渝中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209元,增长9.2%,其中工资性收入26555元,增长9.9%;转移净收入10038元,增长4.9%。人均消费性支出31093元,增长6.8%,其中食品类支出9242元,增长5.6%;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3821元,增长2.0%。
2015年,渝中区商品房施工面积791.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72.7万平方米、办公楼157.5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238.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01.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56.9万平方米、办公楼30.3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9.8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08.0亿元,其中住宅49.9亿元。按建筑面积计算,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销售平均单价分别为8758.2元/平方米、12931.3元/平方米、17216.7元/平方米。
2015年,全区实现增加值167.0亿元,增长19.7%。规模以上商务服务业法人企业211个,增长12.2%;实现营业收入145.2亿元,增长19.2%.
金融业作为渝中区第一支柱产业,2015年末,全区银行存款余额5859.1亿元,增长18.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904.7亿元,增长10.2%;银行贷款余额为4394.2亿元,增长9.3%。股票成交额、基金成交额、期货成交额、要素市场成交额分别为13722.8亿元、192.4亿元、66036.8亿元、1862.6亿元。引进市级以上金融机构11家,总数达162家。药交所等7家要素市场年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
2015年,渝中区商品销售总额2619.5亿元,增长1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7.9亿元,增长10.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销售额892.8亿元,增长1.4%。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零售额377.0亿元,增长7.8%。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法人企业零售额中,食品类增长0.1%、中西药品类增长8.5%、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58.8%、通讯器材类增长45.3%。商圈发展良好,百亿商圈达到2个。
2015年,渝中区旅游业总收入237.6亿元,增长14.3%,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99.5亿元,增长14.4%,旅游外汇收入5.8亿美元,增长7.4%。接待旅游者人数4199万人次,增长13.2%,其中国内旅游者4086万人次,增长13.4%,入境旅游者113万人次,增长6.9%。旅行社161家,其中出境旅行社24家;4A、3A、2A景区分别为8个、3个、2个,游船10艘。
2010年11月,渝中区创建市级环保模范区已通过重庆市政府组织检查验收。
2011年12月,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渝中区荣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城区称号,渝北区通过复查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城区称号。
2012年2月,重庆直辖市政府表彰授予15个单位首届重庆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奖,渝中区成为重庆区县科协系统唯一殊荣的单位。这是自中国科协1999年启动创建以来,渝中区连续11年保持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
2012年12月,“第二届中国爱心城市大会”在福建省晋江市落下帷幕,渝中区荣获2012年度“中国爱心城市(区)”荣誉称号。
2013年1月,国家卫生部组织专家组结合材料预审、现场考评和综合评审后,认定渝中区达到了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方案要求,授予渝中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