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百科

热门搜索:

卢作孚

编辑时间: 浏览量:14844次

卢作孚,著名爱国实业家

卢作孚(1893-1952),重庆市合川人;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农村社会工作先驱;幼年家境贫寒,辍学后自学成材;1925年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1952年在重庆服用安眠药辞世;建国初年,毛泽东曾对黄炎培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4个人是我们万万不可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纺织工业的张謇;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卢作孚跨越了“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并且在几个方面都各有成就


中文名 卢作孚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重庆合川

出生日期 1893年4月14日

逝世日期 1952年2月8日

职业 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成就 民生公司创始人 中国航运业之先驱

代表作品 《卢作孚数学全解》


人物简介

卢作孚(1893年4月14日-1952年2月8日),重庆市合川人。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轮船公司(现民生集团的前身)的创办者民生公司到1949年,拥有148艘江海轮船,投资60多个企事业单位,成为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他青年时便提出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自学成材后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获得成功。

有《卢作孚集》传世,是重庆人乃至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最有价值的心智和实践的结晶之一。


人物生平

卢作孚(1893年—1952年),重庆市合川人,民生公司的创始人、中国航运业的先驱,是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自幼好学,天资聪颖。因家境贫寒,小学毕业辍学,自学成材,历岁开馆办补习学校,讲授中学数学。边教书边自学,编著有《卢思数学全解》《中等代数》、《三角》、《几何学等最新讲义》,所著《应用数题新解》一书,当即由重庆中西书局出版发行。

辛亥革命初,宣统二年(1910年)在成都他参加同盟会,从事反清保路运动。1914年周游上海、北京,后回乡在合川中学任教,参与编写《合川县志》。后又去成都,随后相继担任成都《群报》、《川报》编辑、主笔和记者,1919年接任《川报》社长兼总编辑。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参加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主张"教育救国"。1921年任沪州永宁公署教育科长,积极开展通俗教育活动,聘请中国少年学会会员王德熙和恽代英分别担任川南师范学校校长和教务主任,开展以民众为中心的通俗教育与新教育试验,影响全川。因四川军阀混战,中途被迫夭折。

1924年,到成都创办民众通俗教育馆,担任馆长,在少城公园内建起了各种陈列馆、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音乐演奏室、游艺场和动物园等文化娱乐场所,集中了成都各种工程技术人才和文学艺术专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智。然而红火一阵,又蹈川南教育实验的覆辙。由此转而产生了"实业救国"的念头,而这一切,又以交通运输业为"各业之母"。于是,他于1925年秋,弃学从商,奔回合川,创办了民生实业公司,设想以办轮船航运业为基础,兼办其它实业,把实业与教育结合起来,促进社会改革,以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

卢作孚白手起家创办航运,当初筹资极为困难,幸亏得到友人支持,筹得8000元资本,亲赴上海订购载重70.6吨浅水铁壳小船一艘,于1926年秋驶回重庆,取名"民生",开辟嘉陵江渝--合航线。他们除了总揽岸上事务外,竭尽全力改善经营管理,卢还亲自上船接待旅客,并提出"一切为了顾客"的口号。上自经理下至水手都兼服务工作,接待热情,侍候周到,伙食亦好,很快就得到了社会好评,班班客满,接应不暇。第一年就获利20000余元。1927年春,卢作孚到北碚出任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峡防团务局局长,他在清剿匪患的同时,对峡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在这里建成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组建了当时四川最大的煤矿--天府煤矿;创建了西南最大的纺织染厂——三峡织布厂;创立了中国唯一最大的民办科研机构--中国西部科学院;在四川率先架建成了乡村电话网络;开辟了被誉为重庆北戴河的北温泉公园。他在这里修公路、开运河、办农场、建工厂、辟公园、修建体育场、改造旧城市,并在城镇中设医院、建立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各种学校。与此同时,民生公司也发展很快,到1929年又新制了"民用"、"民望"两艘轮船,总吨位230吨,航线从嘉陵江渝--合线扩大到长江渝--涪、渝--沪线。当年,卢被刘湘任命为川江航务管理处处长。此间还曾担任四川省建设厅长、交通部次长、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全国船舶调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为抗战时期的军需民运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时正值外国船只横行川江,日本的太古、信和、日清及美国的捷江等轮船公司,凭着强大的实力,大幅度降低水脚,企图挤垮华轮公司,独霸川江。竞争非常激烈,华轮公司面临破产境地。面对这种形势,卢作孚挺身而出,明令中外轮船进出重庆港,都必须向川江航务管理处结关。迫使日清公司接受中国海关检查,开创了外国船只接受中国地方政府检查的先例,废除了甲级船员必须用外国人的陈规,提出外轮冲翻中国木船必须赔偿损失,和"中国人不搭外国船,不装外国货"的口号等等,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严重打击了外轮的气焰,维护了民族尊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化零为整"统一川江航运,主张将川江所有华轮公司联合组成一个公司,一致对外。于是从1930年起,在川江航线上以民生公司为中心,开展了"化零为整"统一川江航运的活动。凡是愿意售卖轮船的公司,民生公司予以收买,凡愿意同民生合并的公司,其轮船财产均以较高价格折价,然后用部分现金偿还原公司的债务,其余作为加入民生公司的股本,人员全部接收,量才录用。如此,不到一年,即合并了重庆以上航线的7个轮船公司,接收轮船门只。接着便向重庆下游扩展,又合并了7个公司。

刘湘、刘文辉等军阀的船只亦以高价收买入股的方式,变成了民生公司的产业,从而合并和收买华商轮船28只。到1935年,美国捷江公司和一个英国轮船公司在竞争中垮台,11只大轮船为民生公司收购。日清公司由盈转亏,太古、信和见事不妙,亦悄悄退出川江航运。这时民生公司拥有轮船42只、吨位16884吨、职工增到2836人、有股本120万元、资产730万元,经营了川江航运业务的61%。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任命卢作孚为军事委员会水陆运输管理委员会主任,卢坐镇武汉、宜昌等地,具体指挥。

1938年秋,武汉失守,大量后撤重庆的人员和迁川工厂物资近10万吨,屯集宜昌无法运走,不断遭到日机轰炸。卢作孚集中全部船只和大部分业务人员,采取分段运输,昼夜兼程抢运,不顾日机狂轰滥炸,经过40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前,将全部屯集的人员和物资抢运到了四川。

这次抢运行动,瞩目中外,被誉为中国的“敦克尔克”。

在整个抗战期中,民生公司共抢运了各类人员150余万人、物资100万余吨、遭日机炸毁船只16艘、牺牲职工100余人。

抗战胜利时,国民政府授予卢作孚一等一级奖章;在这段时间中,民生公司又收买了由沦陷区逃出的长江中、下游华轮公司轮船70多只。是时,船只最高时达到 137只、36000余吨位、拥有职17000余人。不仅独占了川江航运,成为战时中国最大的航运企业,而且还控制了许多其他重要企业。除附属民生机器厂,为大后方最大的机器制造工厂外,并向矿冶、航运、机械、纺织、食品、贸易、保险、新闻等各行各业中的78个企、事业,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卢本人曾担任了几十个企业的董事长或董事。

战后,卢作孚把长江航线的重点移至上海,以此作为向沿海、远洋发展的基地,增辟由上海到台湾、汕头、香港等南洋航线和由上海到连云港、青岛、天津、营口等北洋航线。并在台湾、广州、香港等地设立民生公司分公司或办事处。同时又与金城银行集资100万美金,创办"太平洋轮船公司",购入海轮3艘,把航线延伸到越南、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和日本。到1949年拥有各种船驳150余只,吨位72000吨,职工9000余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卢作孚于1950年6月由香港回到北京,他所组织的18艘海外轮船陆续从香港驶回大陆,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会议,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北碚文化事业管理委员会主任等职。

卢作孚先生手迹

卢作孚先生手迹

1951年春,卢作孚逐步将滞留香港的船只驶回中国,同年冬天,卢赴京开会,周恩来表示希望他到交通部担任负责工作,卢决定处理完香港撤船事宜后再赴任。

但1952年1月初离京返渝时,正值“五反”运动高潮,他被指为“不法资本家”无情斗争,他不甘受辱,遂于1952年2月8日在重庆服用大量安眠药后辞世,他留给妻子的遗嘱全文为:一、借用民生公司家具,送还民生公司;二、民生公司股票交给国家;三、今后生活依靠儿女;四、西南军政委员会证章送还军政委员会。

民生公司副经理及大船船长以上骨干,则几乎全部入狱“审查”,其中两人被处决。

1980年,中共四川省委为卢作孚先生作出了政治结论,结论中说:“卢作孚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2008年,重庆评出历史名人,卢作孚得到的评语是:“民生公司、北碚实验区、《卢作孚集》,其中任一项都足以改变历史,卢作孚正是这样一位改变历史而让中国人不能忘记的重庆人。“

2011年5月1日,重庆市合川区卢作孚广场扩建工程,卢作孚主题青铜雕塑揭幕并供市民缅怀参观;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卢作孚铜像雕塑及生平浮雕由四川美术学院王官乙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创作,主题雕塑高5.9米,重约10吨,总投资约300万元,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工厂采用精密铸造技术整体浇筑而成,该雕塑每一个创作细节和阶段性创作方案均征得卢作孚先生家属认同。


爱国情怀


卢作孚发起成立重庆救国会始末

——抗日救亡纾国难 赤诚爱国写春秋

卢作孚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爱国情怀终生不渝,成为他生命历程的主旋律。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面对外敌入侵,卢作孚挺身而出,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发起成立重庆救国会,动员社会各界人士抗日救亡共纾国难,表现出一代仁人志士的崇高民族气节和赤诚爱国精神。

东北沦陷后,各阶层爱国人士无不痛心疾首。鉴于民族危亡,国难当头,1931年12月下旬,黄炎培、马相伯等在江苏发起成立的江苏国难救济会,致电卢作孚,吁请共同发起成立救亡团体。电文希望卢作孚发挥个人的影响和作用,在重庆作组织发起工作。收到电文后,卢作孚积极响应,出面联络重庆各界爱国人士何北衡、梅际郇、文伯鲁、康心如、胡景伊、徐中甫、罗春士等。

1932年1月23日,重庆救国会正式成立。当天在重庆陕西街青年会举行成立会,与会的社会贤达、文化名流、商界领袖共23人。会上确定救亡团体的名称为重庆救国讨论会(即重庆救国会),通过了会员规约,推选卢作孚等5人为干事,康心之、陈碧涵为文书干事,黄次咸为庶务干事,谢琴生为图书干事,卢作孚被公推为总干事,全面负责会务工作。经卢作孚运筹谋划,重庆救国会即行开展活动,发表救国通电,讨论救亡对策,宣传鼓动抗日,编发战事消息,报道救亡活动,组织开展募捐,支援前线抗战。重庆救国会的工作卓有成效,有力地推动了重庆的抗日救亡活动。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声援上海军民的英勇壮举,要求抗击日寇,抵抗侵略的呼声高涨,卢作孚赓即以重庆救国会的名义发表致各军事首领的通电,卢作孚在电文中慷慨陈辞,呼吁各军事首领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以国家利益为重,捐弃成见,谋求团结,一致抗日,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抗战的枪声在上海打响,2月1日至5日,卢作孚连续主持召开3次干事会,商讨议决重庆救国会的工作重点:一是声援十九路军,一致要求抗日;二是刊印紧要消息,报道淞沪抗战;三是募集慰劳经费,支援抗日将士。

为宣传抗日救亡,声援淞沪抗战的前方将士,卢作孚亲自拟写了抗日宣传标语,并印成传单在社会上广为散发,这些控诉日本侵略罪行,呼吁共同团结抗日,表达抗战必胜信念的标语,对激发民众的民族义愤,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

淞沪战事期间,恰逢春节年假,重庆各报停刊,为及时传递淞沪前线的消息,重庆救国会通过航空公司、电报局、二十一军军部的电台,采编淞沪战事消息予以报道,从2月2日至11日,前后共编辑紧要消息10期,并动用重庆青年会的印刷设备印发号外,分别送达重庆的大小报社,赠阅重庆救国会会员,散发社会各界人士,帮助人们及时了解抗日前线战况,时刻关注抗战时局。

为募集慰劳金,支援浴血抗战的十九路军将士,重庆救国会在重庆《商务日报》刊登募捐启事,并印发传单,广为宣传,发起募捐。卢作孚发动北碚抗日救国义勇军利用春节假期,在北碚城街、乡镇分头散发募捐传单。身为重庆青年会顾问、名誉会员的卢作孚,还借助青年会的力量开展募捐宣传,特别约请青年会的全体职员、国术班学员、青年业余读书会会员以及义务募捐宣传员等,组成24个劝募小组,分别在重庆市街、娱乐场所、公司银行散发传单,进行募捐宣传。卢作孚本人更是带头捐款,并动员民生公司员工踊跃捐献。在卢作孚的带动下,重庆各界爱国热心人士慷慨解囊,设在中国银行、聚兴诚银行、美丰银行、川康银行和民生公司的捐献点人流如潮。募集的款项及时汇往上海,支援淞沪抗战。

日本在武装侵占中国的同时,还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华倾销日货,打压中国货,企图扼杀中国的经济。面对日本的经济侵略,卢作孚站在爱国主义和抗日救亡的高度,发表文章抨击日本的经济侵略行径,强调提倡国货是中国抵御经济侵略的根本。卢作孚作为爱国实业家,时常到重庆中国国货介绍所作演讲,宣传倡导国货,激发民众的民族义愤和爱国热情,对倡导国货,抵制日货,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为抵御日本的经济侵略,卢作孚把提倡国货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躬身力行,带头示范,明确规定民生公司的轮船一律不装载日货,并提出“中国人不坐外国船”、“中国船不装外国货”、“中国货不装外国船”等口号,鼓动民众提倡国货,抵制日货。卢作孚的宣传鼓动,对推动重庆的国货运动,抵御日本的经济侵略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重庆救国会的活动时间不长,1934年即因故告停。重庆救国会的活动时间虽然短暂,但重庆救国会的活动史实,却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卢作孚抗日救亡的一段壮丽人生,折射出一代人杰的爱国情怀和精神追求。卢作孚不愧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来源:(重庆政协报)

卢作孚成立北碚抗日救国义勇军

卢作孚是一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爱国情怀始终贯穿其生命历程,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卢作孚挺身而出,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大声疾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赶赴前敌,共救国难”,以作抗日后援,卢作孚在北碚成立抗日救国义勇军,折射出一代仁人志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精神追求。

1930年春,卢作孚率团赴东北考察,亲眼目睹了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种种行径,敏锐地洞察到日本帝国主义觊觎东北的勃勃野心,预感东北将面临一场紧迫危机。危机将至,国人尚未警觉,卢作孚深感忧虑。考察归来,忧患意识强烈的卢作孚在合川向民生公司员工和瑞山学校师生作了考察观感的讲演,揭露日本亡我中国的狼子野心,表达了不甘做亡国奴的激愤之情。嗣后,卢作孚将记载考察见闻和观感的《东北游记》印行成册,分送达官政要、社会名流、亲朋好友,并先后在重庆《星槎》周刊和《青年世界》杂志上连载发表,以期引起人们对东北问题的关注,希望国人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警惕。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外震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昭然若揭,卢作孚的预感成为噩梦般的现实。日本的侵略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愤慨,卢作孚痛感国土沦丧,满怀炽热的爱国激情,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事变爆发仅月余,卢作孚重印《东北游记》赠阅各界人士,并为再版的《东北游记》题写了序言,痛思东北沦陷败因,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一旦东北各地,没于日军,然后举国震惊,起谋救济,已太迟矣;而又况狂呼之外,仍无如何应付之计。这岂止是东北问题?实是国家根本问题。”

为谋求应对危机之计,探寻救亡图存之策,引起人们高度关注东北问题,卢作孚在北碚发起成立东北问题研究会,组织峡防局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人员系统研讨日本侵略东北历史,先后在北碚《嘉陵江日报》刊载研究成果,揭露日本亡我中华的野心,帮助人们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为关注沦陷的东北,不忘国耻,卢作孚邀请著名爱国人士杜重远来北碚作抗日演讲,激发民众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

东北沦陷后,全国各地要求国民政府捍卫主权,出兵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为唤起民众以作抗日后援,1932年1月初,卢作孚发起成立北碚抗日救国义勇军,并以北碚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名义署名发表《成立北碚抗日救国义勇军宣言》,并于同日成立北碚抗日救国义勇军。卢作孚自任北碚抗日救国义勇军总指挥,将少年义勇队和峡防局职员编为义勇军一队和二队,集中进行军事训练,以作抗日后援,以备一旦中日宣战,训练有素的义勇军能够开赴前线,抗击日寇。卢作孚为义勇军制定了简章8条,规定队员操行:“公余时间施行军事训练”;“努力抗日救国工作”;“对日宣战时,有应征赴职之义务”;“不得购用日货,只能购用国货”。义勇军统一佩带“毋忘东北”臂章,训练营地的毯子上印有“卧薪尝胆”四个大字,时刻警示不忘国耻。国耻未雪,新恨又添,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卢作孚亲自为北碚抗日救国义勇军拟写了9条抗日宣传标语:“……日本人强占我们东三省……我们迅速对日作战!……”、“……我们誓以铁血夺回上海,驱逐日舰,打倒日本海盗,永绝后患。”、“……我们要一致团结!……救亡即以图存;救众人即是救国自己。”、“我们民众应该迅速起来!组织抗日救国义勇军:赶赴前敌,共救国难,打不倒日本不要生还!”、“……我们四万万八千万同胞:不容有一个人苟安;不容有一个人不知道国家的危难;不容有一个人希望众人努力自己苟全。……”、“日本的毒计:……以占领东北征服中国。我们的对策:要救中国必救东北;……”、“盼望四川各地民众团体:立刻起来向军事当局请愿。训练义勇军,以作军事当局之后援。积聚现金,以作出征将士之饷款。……”、“我们下大决心,对日作战!胜利必归于我们。……十九路军大败日本海陆空军于上海,这便是铁一般的证明。”、“……联合世界各国,共同扑灭破坏世界和平的公敌——日本。……我们抗战十年,获取最后的胜利。中华民族万岁!世界和平万岁!”透过标语的字里行间,卢作孚控诉日本侵略罪行的满腔愤怒,呼吁团结抗日共赴国难的报国情怀,表达救亡图存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跃然其间。

卢作孚在北碚成立抗日救国义勇军后,派民生公司的轮船运送青年学生请愿代表到重庆,向刘湘请缨抗战,要求奔赴前方杀敌。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卢作孚发挥个人的影响和作用,积极敦促川省实现统一,呼吁川军各派停止纷争,团结一致,共赴国难,以期最终达成四川统一,形成团结抗日的局面。四川全省一致抗战的氛围形成卢作孚功不可没。抗战全面爆发后,卢作孚主持战时交通,输送川军将士奔赴前线,抗击日寇,英勇奋战,浴血疆场,在抗战的伟业中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创立实业

北川铁路

1927年8月,卢作孚从上海聘请丹麦工程师守尔慈勘测设计修建,总长18公里,克服种种困难,于1935年3月全线通车。该铁路有火车头、货车厢、客车厢、水车厢,常年穿行于当时属于江北县与合川县界的文星乡和戴家乡境内(今北碚天府矿区),不但使此间的煤矿开采进入了新时代,并成为了当时北碚的一大景观,成为了四川的第一条铁路。

天府矿业公司

1933年,卢作孚促进北川铁路沿线的五个较大的煤厂合并,成立了天府矿业公司。抗战时,卢作孚与“煤油大王”孙越崎促成了天府煤矿与河南中福煤矿公司的合作,使天府矿业采用了矿灯照明和绞车提升,设备、器材和技术不断加强,产量大大提高,为中国战时首都重庆的供煤量达45%。

三峡染织工厂

即后来的大明织布厂、重庆绒布总厂。1930年10月,三峡染织工厂由峡防局工务段改组成立,卢作孚任董事长,是四川第一个机械织布厂。其广告曰:“三峡国布,风行全国;花样新颖,永不褪色”。

中国西部科学院

即现重庆自然博馆。1930年3月,卢作孚派人打菩萨,将火焰山东岳庙上殿改建博物馆。在蔡元培、黄炎培、翁文灏等大力支持下,于同年9月成立了中国西部科学院,卢作孚任院长,陈列有风物、卫生、工业、煤炭等物品。随后,设立了地质、生物、理化和农林等研究所。

兼善中学

1930年秋,卢作孚所办北碚私立兼善中学开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诠释了“兼善天下,兼善教育”的办学理念,立校训“舍得干,读兼善”传承至今。当时,兼善中学办有兼善农场、兼善餐厅、兼善公寓和石灰厂筹实业,既是培育学生的劳动基地,又坚持了自力更生地办学。

北温泉公园、北碚公园

1927年,卢作孚一到北碚不久,就利用缙云山下的南宋初建的温泉寺创办嘉陵江温泉公园,增建温泉游泳池、浴室、餐厅等设施,成为了中国最早的温泉公园。1927年底开始,卢作孚组织在北碚新营房受训练的各期青年学生,在北碚火焰山上修建平民公园,即现北碚公园。

峡区地方医院

即现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又名民生医院。卢作孚1927年用旧庙作院址,“创办一个地方医院,为远近的人民治疗疾病”而创办,抗战时期为江苏医学院。“情系民生、追求卓越”为办院理念。1936年,卢作孚主持峡区举办了敬老会,旨在“提倡健康的人生”。

北碚图书馆

“创办一个图书馆,供给近的人们到馆里读书,远的人们到馆里借书。”1928年,卢作孚在北碚关庙,利用大家捐赠的四百本书,办起了峡区图书馆,即北碚图书馆,人们亲切地称“红楼图书馆”。

北碚体育场

1927年8月,卢作孚在北碚鞍子坝租了一块土地,着手建体育场,于第二年建成,命名为“北碚体育场”。1929年4月20日至26日,卢作孚主持峡防局在这里举办了四川近代体育史上规模最大、专案最多、参加面最广的“嘉陵江运动会”,来自重庆、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和北碚共38个单位及社会团体的1161名运动员勇跃角逐。

《嘉陵江日报》

1928年3月4日, 卢作孚改组《学生周刊》,创办了三日刊《嘉陵江》报,刊载省内外现代的国防、交通、产业、文化和嘉陵江三峡各项事业的消息。卢作孚以“努力的同人”的名 义,在《发刊词》中说:“嘉陵江是经过我们这一块地方的一条大河,我介绍的却是一位小朋友。我们盼望这个小报传播出去,同嘉陵江那条河流一样广大,至少流 到太平洋……”由于白话浅显易懂,编辑简明扼要,新闻素材丰富,专人派送发行,时效性强,受众广泛,该报很快就改为两日刊。1931年1月改为《嘉陵江日报》,赢得广大读者喜欢。

北碚花园城的雏形

卢作孚文选载:“北碚面临嘉陵江,高出江面八丈以上,然而是要被洪水淹没的。后面被一条溪流围绕着,中央高而周围低,每被洪水淹没的时候,市场的人无法逃避。最好是将溪流填了起来与北碚一样平,作人们逃避的道路,而且增加现在无法发展的市场一倍以上的地面。”据卢作孚的次子卢国纪先生着文说:“父亲依靠全体民众的辛勤劳动,环绕北碚后面的一条很深的溪流填筑起来了。北碚市区的面积也成倍地扩大了。父亲以青岛的建设为蓝图,建起了北碚第一个街心花园,并在北碚的周围种上了从上海带回来的梧桐,使北碚有了一个花园城市的雏形。”



重庆百科,重庆文化,重庆方言,重庆人物,重庆历史,重庆景点,重庆美食,重庆旅游攻略,重庆人文历史,重庆简介,重庆市概况